1.2024年12月11日,习近平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4年度庆典晚宴致贺信。习近平指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各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A.共享
B.合作
C.开放
D.创新
答案:C。解析:习近平指出,开放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各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2024年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之一——( )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珠海至江门车程缩至30分钟左右。
A.香珠
B.珠江
C.南部湾
D.黄茅海
答案:D。解析: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之一——黄茅海 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珠海至江门车程缩至30分钟左右。
3.下列对于法律制定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制定监察法规
B.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
C.上海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浦东新区法规
D.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
答案:C。解析:A项正确,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制定监察法规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B项正确,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 工作机制。C项错误,D项正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实施。
4.下列关于法律监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党监督属于社会监督
B.法律监督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个人监督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D.法律监督只能在监督对象做出行为后进行
答案:A。解析:A项正确,社会监督包括(1)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在我国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等 。(2)社会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B项错误,对于法律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分类。根据监督主体不同,法律监督分为国家监督(又称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 。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居于整个法律监督体系的主导地位 。D项错误,监督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可以进行 。
5.道路决定成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B.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答案:C。解析:A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新时代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B项正确,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从我国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C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D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这个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都要围绕( )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B.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A。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7.《周礼·天官》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纵观整个六廉,都以廉为基本准则出发,阐述廉的各种表现形式。廉政与“六廉”的关系,从哲学上体现了( )。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逻辑与历史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答案:A。解析:A项正确,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题干中“整个六廉,都以廉为基本准则出发,阐述廉的各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
8.从前有一对兄弟看上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兄长说,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最好吃,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二人争执起来,于是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社伯建议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当二人再去找天上的飞雁,发现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下列选项与这则故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B.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C.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答案:B。解析:题干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与其将时间花在无谓的争论上,不如多干实事,强调实践的观点 ;做事要分清主次,分轻重缓急,先解决主要问题 。A项错误,意思是不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也处理不好。强调从全局出发的重要性 。B项正确,意思是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强调实践,与题干蕴含相同哲理 。C项错误,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项错误,意思是真正的善者是不擅长或者不喜欢辩论的,而喜欢、擅长争辩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者 。
9. (多选) 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并开始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可以借助传感器构建起智能化系统,上述材料体现了( )。
A.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B.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其思维方式是纯逻辑、理性的
C.人类众多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
D.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答案:CD。解析:A项错误,“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当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人工智能是以人工语言为基础,是对思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因此其思维方式是逻辑的理性的。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并未体现 。C项正确,认识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是创造性的反映。在未来,人类的感官可以借助传感器构建起智能化系统。因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D项正确,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在未来,人类的感官可以借助传感器构建起智能化系统”体现了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
10. (多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根据该文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
B.强化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C.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D.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
答案:ACD。解析:ACD项正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B项错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而不是强化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